2024年4月26日
站内搜索
返回首页 站点导航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 > 教育科研 > 课题研究

论情境创设在高中语文中的有效教学

  发布时间:2012/7/3


  

   
    一、情境教学法的定义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或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学生透彻理解教材、心理机能得到健康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情境教学法运用的必要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应该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2]为了达到使学生迅速学会有关语言和文学知识,又使学生陶冶情操的双重目标,要触动学生的真情实感,诱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就必须创设相应的情境。
情境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能让学生注意力持久,思维活跃;并能引发学生联想,激发学生情智,催动学生的灵感,也能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就需要教师精心选择素材、主题,力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一个又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把知识融入到让学生喜爱、令学生新奇的情境中,使学生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语文是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学科,语文中的作品包罗万象,各种体裁都有,而且篇篇有它的独到之处,如果教师把这些内容一个个肢解,那么课文中那些美妙景致将不复存在。做为一名有经验的高中语文教师.这时的主要任务应是挽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新课程改革下的“人本”教学,也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性关怀。我认为,在此前提下,进行情感加情境的教学模式将使学生有一个幸福的语文学习。
     要达到此效果.首先要把情感教育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句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语言.去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为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学习的原动力。只有当学生有了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情绪,才会战胜刚上高中时对语文的厌倦情绪。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鉴赏美,并进一步体味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就着这个教学目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用情感引导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外,更需要创设一种学习情境来完成这样的教学目的。
那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如何让语文学科焕发出独有的人文学科的魅力,如何让语文课堂绽放美丽,成了我们高中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高中语文情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情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是因为教师自身产生,有的是因为教育体制产生、有的是因为情境教学自身特点产生。下面谈谈情境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在培养情境的过程中没有倾注教师感情。
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投入的不是自发的诚挚感情,在访谈和听课中了解到,一些教师因为重复授课等原因,情境创设和课堂驾御已经非常熟练,在重复授课时情境的创设就只注重过程而不注重感情;还有某些教师因为过于追求情境的渲染,创设出的情境很虚假、不自然。以《祖国呵,亲爱的祖国》为例,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诵过于庄重,朗诵的预期和感情都不自然,过于追求气氛的渲染,反而气氛过于凝重,因为过于追求情境的渲染,有些课堂情境教学中出现了“情虚假浮漂、境浅薄空俗”的现象。
    另外,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偏重完成教学目的,个别教师选择情境教学是因为做公开课等原因,因为情境教学在目前的教学方法中比较流行,作为公开课的观赏性也比较强,这样,某些教师进行语文情景教学的初始不是以调动学生兴趣为目的而是以完成情境教学为目的。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在访谈时提到进行情境教学是为了教学的观赏性等其他原因,以这样的目的开展的情境教学总有一种生拉硬拽之感,忽视了进行情境教学要调动学生内发的兴趣,对待学生象赶鸭上架一样拉入情境。
    (2)在实施过程中不自觉的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某些课堂教师在建构情境后,急于让学生体悟到正确的理解,而忽略个别学生对情境产生自己独特的理解。有些情境教学课堂,教师仍存在着师生等级观念,而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教学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为教师是课堂情境创造和发展的驾驭者,其角色地位使其容易在情境教学中的产生权威心理和"教师自我中心"倾向,有的教师还有意无意地强化这种倾向,在对于建构情境的理解上,不允许学生有不同于自己的想法和体会,把自己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在精心建构的情境中只能言听计从,久而久之,学生不能自发的去感受情境氛围,失去主动的思维习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些都可能转化成情境教学中的障碍。注重情境的建构,忽视了学生对情境的自身体验,削弱了师生之间的合作,影响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结果是间接否认了学生的主体性,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忽视了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3)把语文情境教学只局限在小课堂环境中
    在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有些教师过于注重语文的学科知识,而没有与生活、社会这个大环境相联系。比如《雷雨》,教师创设了情境,在情境中把要掌握的知识点分析的比较全面,但却仅限于此,不能在情境中加以联想,没有联系当时社会生活,所以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和意义难以得到升华。中学课本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要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中蕴涵的深情,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忽视了语文应面向生活,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的有效情境教学。没有将问题结合生活提供给学生,学生在学习、探究讨论中就难以用自己的脑子去想,难以以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难以掌握知识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四、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一)运用媒体,创设情境
    电教媒体能使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能调动学生多种感观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吸收更多的信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
    如:教学《荷塘月色》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用吻合文本的画面,展示一个素雅、朦胧、静美的意境,表现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更能感受朱自清散文独特的艺术氛围和艺术魅力。
    如教学《滕王阁序》,学生预习全文后,会感到文字很生疏,不能感受其美,这时播放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在滕王阁录制的现场配乐朗诵,再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到滕王阁的壮丽景色,从视觉、听觉上引起审美的兴奋,获得审美的愉悦,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兴趣去体悟、背诵。
在学习《胡同文化》时,课前运用多媒体展示北京胡同的图片,播放歌曲《胡同》,让学生在京韵实足的乐曲中感受京味文化的魅力,迅速进入学习的状态。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们为胡同文化的衰落而惋惜,此时教师简要介绍今日北京日新月异的变化,展示北京发展情况的图片,播放《北京在前进》,让学生对今日北京有了更深刻的印象,真正认识到时代在发展,胡同文化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
    我在教学过程当中引入音乐、画面甚至电影片段,目的就是要用这些艺术手段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他们以最佳的情绪有意识地去设身处地地展开想象,去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字里行间的信息和意蕴。所以,课堂情境的创设,最根本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热情、引发学生创造的活力。如果学生能够在音乐或者画面营造的氛围当中,将感情倾注于审美对象,那么作品本身具有的情感美和艺术美,都能完美地展现在他们的面前。在我的语文课堂中,音乐是最特殊的语言。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课堂上渗入音乐,能发掘学生兴奋点,促使其思维活跃,激发无限的想像力,以理解课文、体味意境。
    (1)乐曲伴读。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的背诵,学生叫苦连连。于是我尝试着在分析诗歌的同时配以古琵琶曲《西江月》,顿时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跟着吟唱音乐配制的诗句,两节课下来,学生们兴趣十足,诗歌的大致内容已刻进脑子。再如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我特意给学生播放了张耀宇演唱的《将进酒》一曲。过后很多学生都学着唱这首歌,甚至模仿李白喝醉了的样子唱和。
    (2)配曲结课。优秀的结课不仅能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的作用,而且还能延伸课堂教学内容,达到“课已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音乐结课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学习《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时,随着课的深入,学生们逐渐被罗素的思维深深吸引。临近下课,我播放了陈百强的《一生何求》,课文与音乐、文情与乐境水****融,下课铃响起,学生们还在沉思之中,教室里一片寂静。教学效果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二)对话表演,创设情境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大多数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辛苦的内容。怎样让文言文教学活起来?读是很重要的一环。让学生读出水平,读出兴趣,读出能力,需要教师认真策划。我在教学《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等文言文时,指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对话表演,充分调动了学生读的兴趣、学的热情,效果很好。
    如:我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首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四名同学分别扮演佚之狐、郑伯、烛之武、秦王),然后要求这四名同学在准确把握人物语言、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进行对话表演,通过对白、动作,使教育教学内容更加现实化、形象化。让同学们临其境,闻其声,睹其貌,见其行。还文言课堂以生机,还学生以活力。
    (三)讲述故事,创设情境
    以讲述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是常用的方法。课前讲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既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
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题,我在课前播放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优美的乐曲声中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由此引入《孔雀东南飞》的教学。由于课前的故事开启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家充满了热情,学得很主动,对主题的理解也很透彻。
    又如:在学习《标点符号的用法》时,为使学生进一步领会标点符号的重要性,我讲述巧改《清明》一诗的故事: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律诗《清明》,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人把标点一改,变成了一首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还有人就《清明》一诗,不增减一字,只加标点,变成了电影的一个镜头,时间、地点、场景、对话皆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样一个简短的故事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标点符号的魔力。课堂上的学习也就格外的认真。
    (四)巧设问题,创设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教学《胡同文化》时,为使学生深刻理解胡同文化对北京市民的影响,并能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胡同文化,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
    ⑴北京市民形成这种文化心态的原因。
    ⑵用现代的眼光审视胡同文化,你认为哪些应该发扬继承,哪些应该摒弃。
    ⑶面对胡同文化的衰败,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你从字里行间品读出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课文进行分析。学生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探讨,学生的思考更深入,对胡同文化有了更全面而客观的认识。
    再如我在分析《项脊轩志》的写法时,设计了三道题:
    ⑴本文在题材的选择上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⑵本文最让你感动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
    ⑶生活中最细小的事往往也是最感人的,在家庭生活中有你感受最深的小事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些平常被自己忽视的、不以为意的,或是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一经说出,就不再是小事了,学生的思想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设计问题情境,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带活一堂课。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大系统,课堂教学艺术是这个大系统里一个举足轻重的子系统。在对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研究之中,深深地体会到,语文课堂教学之所以指出目前情境教学中的弊端,是希望情境教学根据时代的发展也能够“与时俱进”,克服弊端,目前情境教学课堂存在问题,是任何一种科学理论、教学艺术向前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情境教学向纵深发展所出现的必然现象,只要我们钻透这些问题的本质,就能克服它,从而完善语文情境教学的课堂,让情境教学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那么情境教学就会是让我们语文课堂绽放美丽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关新闻

 从细微处看美国幼儿素质教育 2009/1/15
 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预习 2010/11/16
 三位一体:浙江高考新政能否真正实现学生减负? 2010/11/16
 怎样提高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 2010/11/16
 研究性学习中“选题”的几点体会 2010/11/16
 家教中的十大心理效应 2010/11/16

主办:独山中学 制作:独山中学信息中心
地址:六安市独山镇  联系电话:0564-2911099
皖ICP备11001872号-1六安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