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0日
站内搜索
返回首页 站点导航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 > 教师频道 > 师德建设

雷锋:很远?很近?

  发布时间:2012/5/4


  

 

 

    近日,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持的“少年儿童的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研究”发布了调查结果。调查发现,6466名少年儿童共提名榜样10158人次,涉及4507人。其中雷锋位居第一,获提名478次,成为少年儿童最喜爱的榜样。同时,雷锋还是他们最崇拜的10位偶像中唯一一位非文艺体育明星。调查者分析认为,雷锋之所以能够跨越时代,在今天依然受到少年儿童的喜爱、敬佩,与学校、社会的宣传教育有关,同时也与其代表的精神特质有关,雷锋精神代表了平凡中的伟大,他的伟大是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和效仿的。雷锋精神在志愿者行动中得到延续和弘扬,被赋予时尚的元素,因此对当代少年儿童仍有很大吸引力。

    在2003年由“新浪网”与国内17家媒体共同推出的大型公众调查“20世纪十大文化偶像”评选中,雷锋以23138票排名第七,前六位是鲁迅、金庸、钱锺书、巴金、老舍、钱学森、张国荣。
    尽管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上引发过“雷锋是否过时”的争议,其“高大全”的形象也屡被质疑,但雷锋无疑已成为一个符号、固定词语,甚至国家伦理的一部分,存在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
    《凤凰周刊》主编师永刚认为,这个小个子湖南人,更多地属于1960年代之前中国人精神的一部分,“雷锋带有强烈的‘60年代政治型人格’气质,他是那个年代泛政治主义现象的一个标本与无形之镜,供大众,尤其是学生、军人映照,清理个人道德的暗角”。
    作为一个被时代塑造的英雄,随着时间的推移,雷锋的背影渐行渐远,但作为一个剥离了符号意义的普通人,当人们试图发现雷锋与今天的关系时,这个“中国最著名的士兵”仿佛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符号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段名言伴着宣传画上头戴护耳帽(后被命名为“雷锋帽”)、手握钢枪的雷锋形象被几代人深深记忆。
     1962年,22岁的雷锋在一次工作事故中殉职。第二年,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
    “看,站起来/你一个雷锋/我们跟上去/十个雷锋/百个雷锋/千个雷锋……”1963年,诗人贺敬之在长诗《雷锋之歌》中既以豪迈的激情讴歌了雷锋精神,也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人,应该怎样生?路,应该怎样行?”这个问题促使那个年代的人在工作、学习中时时用雷锋精神对照、鞭策自己。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会想到雷锋叔叔的“钉子精神”;在工作中遇到难题会鼓励自己像雷锋那样“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以雷锋同志为榜样,“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1963年4月,《雷锋日记》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后便风行神州大地,“文革”结束前印刷量已达160万册。洋溢着共产主义理想的字字句句对当时的青少年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改变了一些人的人生道路。
    做好事不留名,助人为乐……随着对雷锋的宣传,经过时间的打磨,“雷锋”这两个字基本等同于“好人好事”。
    来自民间,出生于受剥削、受压迫的劳动人民家庭,出生后没几年就解放了。阶级立场鲜明、坚定;对共产党、毛主席充满感激之情和无限崇敬;对当家做主人的社会主义衷心拥戴,并充满美好的向往,因此愿意献身于中国伟大的革命事业……”这是一位学者对雷锋精神的含义作出的解读。
    无疑,雷锋是那个时代完美的代名词。但在价值观多元的背景下,榜样偶像化成为趋势,“高大全”的榜样形象不再那么容易被人接受了。
    美联社记者阿里克谢·奥莱森在大约十年前的一篇报道中说:“雷锋的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也变化着,以适应国家对一个道德典范的要求。”
    还原一个可信的、走下神坛的雷锋,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吁求。
    还原
    十年前,19岁的青年作家张天天抱着写一本类似《渴望生活》那样的书的愿望,寻访雷锋的出生地及其工作、生活过的地方,试图写出一个真实的雷锋。她把“犯过错误、很顽皮、也曾遇到感情问题”的雷锋故事写进了自己的长篇小说《雷锋之歌》。美联社记者对此的评价是“呈现给今天的年轻人的雷锋形象不再那么完美无缺,看上去更真实可信一些”。雷锋生前的战友乔安山也说“仿佛雷锋又回来了”。
    据抚顺雷锋纪念馆统计,自1963年至今,有关雷锋的书籍出版了近千种。今年作为雷锋牺牲50周年的“大日子”,更是有逾百种出版物“刻画”雷锋。
    在过去的政治语境中,人们的审美趣味忽略了纪实的要求,因此雷锋的形象也多经过“合理”修饰。50年时光,物转星移,今天的雷锋出版物更注重还原真实。
    曾有人问,雷锋每做一件好事就会写进日记,他可写过自己的缺点?这次出版的《雷锋全集》就此作了回应。“雷锋在《入党转正申请书》中,用了两大段文字,一口气写下了自己的9条缺点。”编辑整理《雷锋全集》的邢华琪介绍说。谈起这部历时20余载编撰的《雷锋全集》,华文出版社社长罗争玉说,希望透过雷锋微微向左倾斜的娟秀字体,读者能读出一个有血有肉的雷锋。
    人民文学出版社长篇小说《雷锋》的作者谭仲池、彭海燕均在湖南长大,谭仲池为学雷锋时代接受教育、曾经有过部队经历的老作者,彭海燕则是七零后的年轻作者。该书责编认为,两代人的组合为这本书对雷锋价值的探讨提供了跨越时代、较为丰富的视角。
    三联书店推出的纪念版《雷锋:1940-1962》一书,更是颠覆了长久以来作为榜样存在的雷锋形象,还原了一个爱玩、爱拍照、追求时尚,以潮流先锋形象出现的雷锋:他开拖拉机、当炼钢工人、穿皮夹克、戴手表、参军,一直站在流行时尚的前沿,所以美国《时代周刊》把雷锋称为“戴皮帽子的嬉皮士”。
    一本名为《做雷锋式员工》的书跳出“学雷锋=做好人好事”的简单理解,发掘出"雷锋精神"中“良好的心态、端正的工作态度、与人为善的处世艺术、顾全大局的团队精神”等,将雷锋塑造为当代企业员工学习的“好榜样”。
    寻找
    “我心目中的雷锋是一个热情、朴素、有信仰、浑身洋溢着50年代激情的文艺青年,他身上的道德感很有感染力。”师永刚作为《雷锋:1940-1962》的主编之一,对雷锋形象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说,这本书其实是在寻找雷锋与今天的关系。
    雷锋留给今天的印记通过各种形式存在着,小学生续写雷锋日记是其中的形式之一。广东教育出版社的《我们的雷锋日记》,汇集了北京雷锋小学师生坚持39年续写的雷锋日记。主编杨咏梅说:“采访雷锋小学的师生,从老师关怀孩子的一个眼神,从孩子们续写雷锋日记中的一个细节,从小小的校园中辐射的大大的气场,我感到了来自雷锋精神的那种50年不曾降温的暖意。”
    网上热卖印有雷锋头像的T恤衫、限量版的雷锋鞋,出版社邀年轻人的偶像姚明推荐《雷锋画传》……显然,这是另一种寻找雷锋与今天联系的方式。无论是商业行为还是文化现象,人们对雷锋的理解都已被赋予了当下的价值。
    在微访谈中,网友与师永刚的对话或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人对雷锋其人及雷锋精神的思考——
    网友:您觉得雷锋精神在今天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师永刚:回归人性的温暖,彼此留存善念。
    网友:俗话说,雷锋三月来了四月走。如何能够留住雷锋,使雷锋精神成为人们行为的常态?
    师永刚:我们不需要在形式上留住 雷锋,而是需要将自己理解的雷锋留在每个人的心中,每天与他对话,找到与他相关的通道,并把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网友:把雷锋波普化,这种表达对时下的年轻人来说更容易接受一些?
    师永刚:波普化的雷锋代表了当下价值观与世界观中对于雷锋这样的神人型典范的一种时尚需求。但雷锋精神的存在不在于他是否是个时尚青年,而在于他所代表的中国国家道德的那一部分,是否仍然对我们每个人的道德理想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其实我们今天的寻找,正是试图找到符合我们现时价值观的雷锋的开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雷锋,我们今天重新审视雷锋,其实只是在寻找一种关于中国当下道德观的共识。





 相关新闻

 中小学教师减压“十招” 2006/11/2
 早期教育:早熟的果实不丰满 2006/11/2
 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探索 2006/11/2
 再给孩子一次失败的机会 2006/11/2
 毕业论文的性质和写作意义 2006/11/2
 指导导师的条件和修养 2006/11/2

主办:独山中学 制作:独山中学信息中心
地址:六安市独山镇  联系电话:0564-2911099
皖ICP备11001872号-1六安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