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
站内搜索
返回首页 站点导航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 > 教育科研 > 德育工作

让教学计划走向更有效

  发布时间:2012/3/30


  

 

 

   

 

 

 

    开学的第四天,在教导处见到老师们交上来的教学计划,感到很有意思。(老师们的教学计划基本上是统一的:学生情况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措施、教学进度等几大部分)
  许多老师在“学生情况”一栏中这样写道:本班有男同学**人、女同学**人。从去年的考试情况来看,有优等生*人、中等生*人、学困生*人……
  “教材分析”通常是教学参考书上的难点和重点分析的克隆。“教学目标”都是有选择地抄写课程标准上的有关本学期的要求。“教学措施”是教师根据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而做出的对自己所要进行的教学设想的假定。“教学进度”基本上都是将预定复习的时间减去,然后再拿剩余的时间和所教的单元来一个等比例划分。
  学期教学计划是我们实施一学期教学工作的总的规划。有了计划,工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可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计划本身又是对工作进度和质量的考核标准,对一个阶段的工作有较强的约束和督促作用。定好教学计划,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但是老师们的这些雷同的、程式化的、看上去无懈可击的教学计划的实效性到底如何?值得深究。
  仅仅开学三四天的时间,教师就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吗?教师了解学生情况的依据是什么?教师确定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的依据是什么呢?教师所设想的本学期所要实施的教学措施就能够真正符合学生的需要?……
  怀着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我对所在学校的老师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请你写出你所任教的学生的名字。说说你所在班级的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说说本册教材中学生喜欢的有哪些,不喜欢的有哪些……
  令人遗憾的是,两个多月已经过去了,全校四十多个老师中,只有一个老师能够将所有学生的名字写出来。对于后面的问题,很多老师就直接说不知道。

  由对老师的调查来反思这些雷同的教学计划,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有这样的一些走向:
  
1.计划跟着课标走导致计划抽象化
  课程标准是我们进行学科教学的阶段终极目标,也是我们制定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依据。教师参照课程标准定计划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抽象化的概述。如果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还是采用这些抽象的概述作为计划的目标,那么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就已经丧失了学生这一重要的学习主体。
  当我们在以课程标准作为学期计划的内容的时候,我们要能够考虑到这些标准在具体的学生身上体现的时候应该是有着各种不同的形态的。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教学计划制定的时候,要能够让学生这个活生生的群体走进计划中,要将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考虑进去,能够做到为每一个学生编制具体的课程表。只有这样做的计划才能够有针对性,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够让计划的有效性得到增强。
  2.计划跟着教材走导致计划机械化
  在计划中,教师对于时间进行等时划分的一个依据就是教材。我们不难看到的是,教师的潜在意识认为:学生对于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喜欢的。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教师所制定的教学计划就会跟着教材走。这个时候,教师的头脑中所存在的只是教材所承载的知识,所谓的教学目标在这个时候已经脱水为了教材目标。这样的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往往是机械的。机械的计划往往是僵死的,因为它没有能够做到考虑到学生的因素,这样的计划还是教师为中心的体现。学生沦为了配角,这和新课程所提倡的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做法还是相背的。如果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没有能够考虑到学生的情况,这样的教学计划说到底只能够是教师的一种推进计划。“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求我们应该将学生放在教学首位。
  
3.计划跟着感觉走导致计划虚幻化
  也有一些老师会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制定教学计划。教师的感觉往往源自于考试试卷和对原来任教班级老师的简单询问。这样的感觉是有局限性的,教师没有能够看到学生对于未来的期待,他还是抱着老皇历在看待变化的学生。这样的计划往往就会导致计划中的教学措施的针对性减弱。制定教学计划跟着感觉走的做法只是教师一种一厢情愿的行为。
  综上所述,我们在老师的计划中所看到的只是教师相对于教材、课程标准的身影,就是没有看到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人的身影。
  为了让教学计划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还要将这几个重要因素考虑进去,那就是: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学生对于教材的喜好、学生的新学习阶段的期待。我们可以通过调查这一手段来为教学计划的科学制定服务:
  
1.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明确教学起点
  当代教育心理学强调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先从感觉经验开始的,它是从对该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的。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总是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者信息。建构的一方面是新信息的意义的构建,同时又包含着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①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是带着他们的已有的知识经验进入教室的。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如何以学生的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作为基础构建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对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调查。这是我们实施一学期学科教学的起点所在,明确了起点,我们才能够明白我们一学期的路该往哪儿走。
  它需要我们改变以考试成绩作为确定教学起点唯一依据的做法。在学期开始的时候,教师要对于在本册教材中所出现的知识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方面的内容进行调查,这是由教材本身所决定的。
  从教材的安排体系来看,教材中往往有这样的两个方面的知识经验:一个是教材的文章的知识,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显性的;一个是教材中所涉及到的生活知识,虽然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它往往会成为制约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因素,它往往是隐性的,需要教师在事前调查学生是否有相似的生活经历,然后作出判断进行解决。
  我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情:
  一位老师教学《白鹭》一文,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还是非常巧妙的。当教师让学生讲“白鹭为什么像一首诗”这个关键问题的时候,学生只会重复说白鹭像一首诗,对于白鹭和诗歌的哪些方面相似,学生就是说不出来。
  优秀的教学设计实施的时候为什么没有理想的效果?在课后我对这班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就是满足于会说每句话的意思。对于诗歌的韵律美、形式美、内涵美很少了解。因为学生对于诗歌美不了解,当要求学生感悟白鹭和诗歌的相似点的时候,当然就只能够重复“白鹭像一首诗”这一概念性的东西了。
  我在教学《白鹭》的时候,决定还是采用这个老师的教学设计,但是事前我花了一些时间和学生一起吟诵了一些诗歌,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涵美,并给学生介绍了诗歌的形式美、韵律美。学生理解“白鹭是一首诗,一首精巧的诗”这一句话的时候就比较恰当,效果良好。
  这个难点不是在教学中解决的,他靠的是教师事前的有目的的准备,这一点和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的中所提到的,“经验证明,如果在学习新教材以前,先让学生独立地观察一些自然现象,预先做一些试验,研究一些实际材料,等等,都有助于加强少年的智力积极性”,②有着相吻合的地方。
  所以,在学期教学计划制定的过程中,作为语文老师,要将本册教材中所涉及到的能够让学生体验感受的生活知识考虑进去,并且要组织学生体验,这也是在丰富学生的学习背景。如果这样做了,它能够让教学更有针对性。
  之所以我们的教学效率低下,我想可能和我们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点了解不清楚有关系。因为我们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点不清楚,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中,往往就会采取面面俱到的方法,正是这样面面俱到的方法导致了教学效率的低下。
  调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我们制定教学计划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只有了解了学生的起点在什么位置上,我们才能够领着学生走得更为轻松。
  
2.调查学生的学习期待,改进教学措施
  学生每当遇到一个新老师或者是面临新学期的到来,他们总是对于未来充满希望的,通过调查学生的新的学习期望,教师能够得到关于自己的教学改进的信息。在开学的时候,我都要对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为:你喜欢怎样上语文课?
  (1)通过调查,能够让教学措施的改进有明确的目标。曾经有一个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学生写道:“我在阅读的时候就是喜欢这样读下去,我不喜欢老师不停地对我进行提问,那样给我的感觉像是在审问犯人。同时,在阅读之后,我也讨厌老师问我们:这个词语什么意思,那个词语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什么,我们的感受是什么。我真搞不懂,不知道老师在阅读的时候是不是也这样读了一会儿就思考一个问题?……”这样的调查,让我自己对阅读教学改革有着明确的参照,它能够让我在教学中不跟风,努力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因为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2)调查学生的学习期待,调整教学手段。曾经有一个学生在开学的时候这样说道:“老师,我希望这学期能够多多到多媒体教室上课。”我所读到的是学生希望能够获得形象化的教学,所以,在教学中我尽量地创设出形象化的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
  (3)调查学生的学习期望,改进教学方法。曾经有一个学生这样说道:“老师,能不能够在教学词语的时候不要光是抄写,让我们自己编字谜?”在看到了学生的这个建议的时候,我感到很是新鲜,通过询问了解到,原来在五年级的时候的一次语文课上,老师让他们猜字谜,他们的印象特别深刻。于是,我就满足他们的要求。对于课文中的生字词我没有让他们机械抄写,而是让他们回去编写字谜,通过编写字谜这样的形式,学生学习生字很有兴趣,而且掌握得非常牢靠。
  类似的事情在每一年的调查中都能够遇到,他往往促使我们对于自己的教学措施进行思考并加以改进,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3.调研学生对教材的喜好,灵活实施教学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凭借,但是不是所有的课文学生都喜欢的。开学时候的调查,可以为我们在实施教学的时候准确确定教学内容作参考。
  例如:在我们的想象中《三借芭蕉扇》一文,是学生喜欢的,但是通过开学调查,我发现学生普遍不喜欢这篇课文,他们认为这篇课文是虚构的。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不再喜欢虚构的东西,他们往往认为这是无聊的。我本来认为六年级的学生还是喜欢幻想类的作品的,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竟然是这样的反应。后来我才明白了这个道理:“少年思维活动的成长,也表现在他们对文艺作品的内容在态度上有了改变。少年对童话故事的兴趣冷淡下来,那些幻想的情节的不真实性引起他们的警觉和不信任态度。……”③
  因为在开学的时候有了调查,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我改变了教学参考书上设定的教学目标,而是将教学目标确定为让学生了解神话的象征意义上。目标的改变当然意味着教学内容的改变。我根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灵活教学。通过教学,学生初步理解了魔幻小说的象征意义。我趁热打铁,让学生阅读了一些神话故事和民间故事,有学生这样对我说道:“这下我知道了神话故事是虚构的,但它不是假的。”
  类似这样的调查,能够提前让我们了解学生对于教材的态度,从而能够让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能够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提高教学实效。
  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一些调查研究,看上去是费了一些时间,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它能够让计划更加有实效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相关新闻

 浅谈一下教师应该如何对待学生的“早恋” 2006/11/2
 讲文明懂礼貌,努力提高道德品质 2008/9/29
 21世纪教育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 2009/1/15
 让低俗文化远离中小学生 2009/1/15
 美国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教师培训 2009/1/15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2012/2/9

主办:独山中学 制作:独山中学信息中心
地址:六安市独山镇  联系电话:0564-2911099
皖ICP备11001872号-1六安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