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6日
站内搜索
返回首页 站点导航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 > 教师频道 > 名师风采

少年儿童的偶像与榜样的12个特点

  发布时间:2012/3/5


  

 
 
    为了解当今少年儿童的偶像崇拜和榜样学习状况,改进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榜样教育工作,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11年5月在全国开展了少年儿童的偶像与榜样研究调查。该调查抽取北京、四川、陕西、河南、辽宁和广东6省市,分别在其省会城市和一个地级市的城乡,随机抽取普通中小学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二年级的在校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6480份,回收有效问卷6466份。其中男生占46.0%,女生占54.0%。
    一:少年儿童的偶像近七成是明星
    偶像崇拜在当代少年儿童中相当普遍,已经成为少年儿童成长环境的一部分。调查发现,近七成(68.4%)少年儿童最崇拜的偶像是文艺体育明星,主要是歌星(37.0%)、影星(20.5%)和体育明星(10.3%)。以其它领域杰出人物为偶像的比例远远低于明星,仅有一成多(13.7%);其中,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英雄、政治人物、军事人物均为百分之三左右,科学家只有2.3%,劳动模范更少,不足1个百分点(0.4%)
    本次调查请少年儿童写出三个最喜欢的偶像,参与调查的6466名少年儿童共提名偶像10919人次,涉及2584人。其中排名最靠前的10位是:周杰伦(660人次)、成龙(493人次)、张杰(430人次)、刘翔(348人次)、许嵩(325人次)、杨幂(260人次)、雷锋(187人次)、魏晨(160人次)、罗志祥(153人次)、姚明(150人次)。在这10人中,明星有9人(歌手和演员7人,运动员2人)。这些明星偶像或外表靓丽,或年轻时尚,或个性突出,或多才多艺,或成就非凡,他们的“星味”对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令他们萌发无穷幻想和无限向往。
明星崇拜在初中阶段达到顶峰。70.9%的初中生崇拜的偶像是明星,较小学生(69.2%)略高出1个百分点,较高中生(62.7%)约高8个百分点。初中生最崇拜的前10位偶像全部都是明星,尤其是歌星多达7人,表现出高度娱乐化的特征。
    明星崇拜在中国大陆、港台地区及国外都相当普遍,这既是少年儿童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反映了少年儿童在探索自我的过程中对理想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也是当今社会商业文化充斥的结果,商业化的偶像包装与运作主导了时下大多数少年儿童的偶像选择。
 
    二:少年儿童的榜样中同学、同龄人最多
    本次调查发现,在少年儿童的榜样中,身边的同学和同龄人(26.0%)所占比例最高,居第一位,远远超过各类明星和杰出人物。少年儿童选择的榜样往往是品学兼优的同学,也有不少认可老师树立的榜样,如优秀学生、班干部,这些榜样往往有其人格魅力,如心地善良、友爱同学、有进取心、有毅力、有正义感等。少年儿童生活在自己的亚文化圈子里,同龄人之间相互感染、鼓励,就是最好的榜样。身边的同龄榜样可亲、可信、可感、可学,更容易被少年儿童所接受和模仿。
    少年儿童能够认可身边的榜样,看到周围同伴的优点,并乐于学习,这是最自然、最生活化的教育。教育者需要保护孩子们这种自发自觉的学习愿望,要注意避免过多自上而下的人为干涉,避免拔高同龄榜样,或试图通过反复表扬强化榜样作用,以免损伤他们自觉寻找榜样、自愿向榜样学习的热情。
 
 
 
    除同龄榜样之外,少年儿童的榜样主要还有:歌星(9.3%)、父母(8.3%)、老师(8.2%)、影星(6.7%)、英雄(6.7%)、体育明星(6.0%)、政治军事人物(4.5%)、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4.5%)等。与以往全社会共学一个榜样的状况相比,当代少年儿童的榜样选择更加分散,类型多样,折射出当今社会中国文化和价值观正处于急剧变迁、多元并存的过程之中。
每个个体成长的需求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需要也不相同。在开放多元的社会格局下,曾经被压抑和边缘化的个人需求开始复苏和觉醒。多元化的社会满足了少年儿童多样化的榜样需求,各种榜样成为打动他们心灵的力量,激起他们的尊敬和学习。
 
    三:雷锋列少年儿童榜样排行榜第一位;杰出人物对高中生最具影响力
    本次调查请少年儿童写出三个最喜欢的榜样,参与调查的6466名少年儿童共提名榜样10158人次,涉及4507人。其中,雷锋位居第一,获提名478次,占提名总人次的4.7%。雷锋既是少年儿童最喜爱的榜样,也是他们最崇拜的10位偶像中唯一的一位非文艺体育明星式的人物。雷锋之所以能够穿越时代,在当代仍然受到少年儿童的喜爱、敬佩与学习,既与学校、社会广泛的宣传教育有关,也与其代表的精神特质有关,雷锋精神代表了平凡中的伟大,他的伟大是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和做到的,他提供了一个普通人基本的生活准则和道德标准。雷锋精神在志愿者行动中得到延续和弘扬,被赋予时尚的元素,因此对当代少年儿童仍有很大吸引力。
除雷锋外,少年儿童的榜样排名最靠前的10位还有:刘翔、成龙、周杰伦、毛泽东、爱因斯坦、张杰、爱迪生、周恩来、姚明。在这10人中,影视歌星有3人,体育明星2人,政治人物2人,科学家2人,英雄1人。与他们的偶像提名相比,榜样的类型更加丰富多元,且明星减少(偶像提名前10中9人为明星)、杰出人物增多。
    杰出人物的影响力随少年儿童年龄增长持续升高。27.2%的高中生以杰出人物为榜样,较小学生(19.7%)和初中生(24.6%)分别高7.5和2.6个百分点。在各类杰出人物中,以英雄为榜样在小学阶段最多,以文学家、艺术家及思想家、科学家为榜样在初中阶段最高,以政治人物、军事人物、企业家和劳动模范为榜样在高中阶段最高。不同类型的榜样满足了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少年儿童的需要。小学生最为重视榜样的品德,英雄榜样往往代表着人类至高无上的品德,更容易获得小学生的认同;初中生的职业理想开始萌发,文学家、艺术家及思想家、科学家更能激励初中生为梦想而奋斗;高中生开始思考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对能够改变历史进程的政治人物、军事人物,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显著贡献的企业家和劳动模范更为敬仰。
 
    四:父母是学前儿童最重要的榜样,从小学到高中,以父母为榜样经历了先降后升的过程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对儿童影响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人。父母往往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榜样。本次调查发现,25.6%的孩子在3岁时就已经把父母视为榜样,在4-6岁之间,又有43.1%的孩子开始将父母视为榜样,合计起来68.7%的少年儿童在7岁之前就曾将父母视为榜样。在个体生活早期,父母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榜样。
    父母成为孩子的榜样,因孩子的无法选择和模仿天性而带有必然性,也因家庭本身的社会角色而带有一定的持久性。本次调查请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二年级学生每人提名3个榜样,在10158人次提名中,父母占8.3%,仅次于同学(26.0%)和歌星(9.3%),居第三位。但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以父母为榜样的比例有所变化。由图4可以看到,小学阶段以父母为榜样的比例维持在9%左右,但进入初中后迅速下降,初一减少为6.3%,初二最低,仅为5.6%,升入初三后,又开始回升,到了高中阶段,回升到与小学时大致相当的程度。由于进入青少年期后,孩子的自主性开始急速发展,有了更多的自主需求,他们急切地希望能够摆脱父母的影响,因此父母的主导地位常常遭到破坏,榜样形象遇到冲击。而大多数孩子经过一段时间(通常是初中阶段)的冲突之后,能够重新调整与父母的关系,更为理性地认识父母,父母形象也能得到恢复。
 
    调查中,68.2%的少年儿童表示观念新的父母更容易成为自己的榜样,其次是尊重孩子的父母(62.0%),第三是信任孩子的父母(46.7%)。可见,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榜样,必须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而不能固步自封;同时还要尊重和信任孩子,与孩子建立和保持平等的亲子关系。
 
    五:少年儿童的榜样中女性榜样较少
    本次调查发现,无论是男生选择的榜样还是女生选择的榜样,女性榜样所占的比例都大大少于男性。在排名前10位的榜样人物中,无一人为女性;排名最靠前的女性榜样是母亲(72人次),居第13位,其次是女演员杨幂(42人次),居第19位,第三是居里夫人(29人次),居第28位。其他被提名的女性榜样如演员范冰冰(25人次)、郑爽(24人次),“超女”李宇春(21人次),娱乐节目主持人谢娜(20人次),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20人次)、作家冰心(15人次),世界冠军郭晶晶(19人次)、运动员邓亚萍(16人次),英雄刘胡兰(16人次)、公安战线模范任长霞(15人次)等,提名人次都不高。这种严重的性别差异体现了男性潜在的社会地位优越性。
    少年儿童选择榜样首先受到教材的影响,而性别不平等在教材中普遍存在。教材人物中女性形象较少,且充斥着性别刻板印象。文学作品中同样如此,本次调查发现,少年儿童最喜欢的10个虚拟形象包括孙悟空、柯南、喜羊羊、鸣人、成龙、哆啦A梦、蒙其·D·路飞、保尔·柯察金、诸葛亮、灰太狼,也没有一个是女性形象。较受女生喜爱的女性形象如白雪公主、灰姑娘、美羊羊、小樱、林黛玉等,大多年轻貌美、善良纯洁、顺从忍受,对爱情充满憧憬,等待男人的救赎。课外读物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无疑会影响女生自我形象的塑造。
    少年儿童从媒体上得到的女性榜样也远远不够。据统计,2002 年至2011年, 《感动中国》每届评选产生十位“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以及一到三个特殊贡献群体。十年间推出了111位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或群体),女性获奖人物仅有21 位,不足五分之一。有关女性的新闻报道很难摆在国内重大媒体的显要位置,而且女性作为配角的题材多,作为主角的题材少。因此,女生很难在教材或媒体中找到同性中的佼佼者作为榜样,男生也难以从女性榜样中学习到丰富的性格品质。性别刻板印象犹如一张巨网,笼罩着少年儿童的成长环境。在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女性榜样的缺失也是理所当然了。
    性别因素在榜样选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男生(25.7%)以杰出人物为榜样多于女生(20.7%),女生(37.6%)以师友为榜样多于男生(33.0%),女生(13.0%)以父母家人为榜样也多于男生(9.5%)。榜样选择上的差异,也反映出性别刻板印象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影响。传统上,人们通常把政治、军事、科学、经济等看成是属于男性的领域,无论媒体还是教科书,都在向少年儿童强化这样的观点。
榜样选择上的性别差异体现了社会对男女两性的不同认知与期望。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对男性寄予较高的社会期望,而各类杰出人物中也以男性居多,这在无形中内化为男生的追求。而社会对女性的成就期望要低一些,乖巧听话仍然是女性被赋予的重要特质,因此,女生对身边成人(如师友、家人)的认同高于男生。
    女性榜样的示范作用可以改变人们对女性的性别刻板印象,对社会文明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尤其对女生的价值观和职业选择更具有直接影响。建议在媒体和教科书中,增加有关女政治家、女科学家、女企业家等女性杰出人物的内容和插图。在实际生活中,还要增加少年儿童与这些女性杰出人物的互动,让他们接触到真实的杰出女性,而不是所谓的“女强人”。
 
    六:孙悟空是少年儿童最喜爱的艺术形象,日本动漫形象广受欢迎
    当被问及“你最喜爱的艺术形象是谁”时,少年儿童的回答五花八门,共提及国内外影视、动漫、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1597个。其中,孙悟空最受少年儿童欢迎,获提名352次,占提名总人次的22.0%。孙悟空作为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主要形象,其故事被改编成动漫、电影、电视剧广为传播,日本动漫《龙珠》及多部网络小说也将孙悟空作为主要角色。孙悟空兼具个性、能力与品格,满足了少年儿童对英雄的完美浪漫的想象。
    少年儿童最喜欢的艺术形象排在前十位的还有:柯南(出自日本动漫《名侦探柯南》)、喜羊羊(出自国产动漫《喜羊羊与灰太狼》)、鸣人(出自日本动漫(火影忍者))、成龙、哆啦A梦(出自日本动漫《哆啦A梦》)、蒙其·D·路飞(出自日本动漫《海贼王》)、保尔·柯察金、诸葛亮、灰太狼(出自国产动漫《喜羊羊与灰太狼》)。正如孙悟空的形象一样,少年儿童喜欢的这些形象大多具有超出常人的能力和智慧,它们将少年儿童带进了一个奇妙的、充满想象力的世界;少年儿童崇拜英雄,是因为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梦想、幻想、缺憾投射到偶像身上,幻想自己化身为英雄,从而给平凡的生活注入激情,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并从中汲取成长所需的养分。成龙因其塑造的多个艺术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因而入选最受欢迎的艺术形象。调查发现,少年儿童从喜爱的艺术形象身上学习到的最重要的品质是:勇敢、善良、自信、正直和责任感。同时他们身上也大多带有一些孩子气的特点,乐观、单纯、天真和偶尔的恶作剧,充满了童趣和童真,更加贴近孩子的生活与感受。
    在少年儿童最喜爱的10个艺术形象中,有6个出自动漫作品,其中柯南、鸣人、哆啦A梦和路飞出自日本动漫,国产动漫影响较大的仅有《喜羊羊与灰太狼》一部,日本动漫在少年儿童当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日本动漫的兴盛得益于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扶持,从1995年开始,日本政府已经将文化产业视为国家战略,并实施《21世纪文化立国方略》,有效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动漫在当今少年儿童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影响少年儿童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力量。应当重视文化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位置,增强中华文化对少年儿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为少年儿童创作更多、更优质的动漫精品。同时,还要巧妙地运用动漫、影视、明星等时尚元素,强化中国文化的渗透力,加强对少年儿童的合理引导和教育。
 

    七:偶像的首要功能是娱乐,榜样的首要功能是激励

    偶像崇拜和榜样学习是少年儿童当中的普遍现象,少年儿童为何需要偶像和榜样?偶像和榜样带给他们的是什么呢?调查发现,偶像的首要功能是娱乐,榜样的首要功能是激励。调查中,82.2%的少年儿童认为“偶像使自己的日常生活有了更多娱乐”;91.7%的少年儿童表示“常用榜样来激励自己”。
    其次,偶像和榜样都具有学习功能。九成(90.5%)少年儿童同意“偶像在某些方面也是学习的榜样”;78.1%“从偶像那里,我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方式”;89.4%认为“从榜样那里,我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方式”。
    第三,某些榜样也具有了娱乐功能,偶像也可能有激励功能。63.3%认为“榜样使我的日常生活有了更多娱乐”;76.0%“常用偶像来激励自己”。
    第四,偶像和榜样都为少年儿童探索未来提供参照。43.3%“向往像偶像那样生活”;44.0%“向往像榜样那样生活”;32.3%表示“偶像影响了自己将来的职业选择”;35.3%同意“榜样影响了自己将来的职业选择”。
    第五,一些偶像和榜样成为情感寄托。28.6%认为“偶像是自己的情感寄托”,33.6%认为“榜样是自己的情感寄托”。
可见,偶像和榜样在少年儿童心目中既有明显的划分,其功能又有相似之处。偶像更具理想性和幻想性的特征,凸显外在吸引力,而榜样更具现实性和精神内涵,彰显内在渗透力。因此,少年儿童在选择偶像时最看重其才华横溢(50.7%)和形象好(42.6%),而选择榜样时最看重其学识渊博(50.4%)和奋斗精神(47.2%)。
    偶像与榜样的最大差别是,榜样是社会或他人向个体提供,号召人们去学习、效仿的人格形象,而偶像是个体自主选择、自主认同的人格形象。本次调查发现,少年儿童选择榜样首先受到教材影响(48.0%),其次是老师(29.0%)。而少年儿童的偶像选择主要受到电影、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的影响(57.3%)。
    但是,偶像和榜样伴随少年儿童的成长,都是塑造思想观念和行为倾向的重要影响因素。偶像和榜样不是截然分明的,也不是相互对立的,一些人既是少年儿童自主选择的偶像,也可以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建议构建多元化的榜样教育模式,促进偶像和榜样的融合,使偶像榜样化,榜样偶像化,引导少年儿童以人物特质为核心、而非以人物本身为核心向榜样、偶像学习,推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榜样教育机制互补。
 
    八: “人品好”“成绩好”是学生们需要的重要榜样品质,但也有半数多学生不喜欢学校的榜样教育方式
    榜样作为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他人,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榜样,什么样的榜样最能触动少年儿童的心灵,给予他们内心的震撼,并发自肺腑的去向往、模仿、学习,少年儿童最有发言权。本次调查中,当问到“你觉得学校应该树立哪些类型的榜样”时,在提供的10个选项中,人品好(66.5%)、学习好(63.3%)成为学生需要的主要榜样类型,其后由高到低依次是努力勤奋(46.2%)、守纪律(27.4%)、有想法(16.3%)、人缘好(11.7%)、有个性(11.0%)、体育好(10.6%)、家境好(1.5%)。可见,人品好、学习好、努力勤奋是学生心中好榜样的优秀品质。少年儿童希望榜样是一个具有良好人品的人,反映出少年儿童对好品质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他们的人生价值观积极向上的一面。
    调查发现,一些主流的榜样教育类型,如英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及思想家等,仍然是学校树立的主要榜样类型。他们对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是整个民族与社会的脊梁,他们对少年儿童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激励与促进作用。学校教育紧密把握时代潮流,将时代的脊梁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反映了时代的心声,也是社会的需要。对学校树立的榜样,少年儿童总体来说比较认同。数据显示,近七成(69.9%)少年儿童“敬佩并学习榜样的行为”。但是,也有15.2%的受调查学生认为自己只是“敬佩,但跟自己差距太大,没法学”,有9.9%认为学校树立的榜样“无所谓,跟自己无关”,2.2%“反感”。这说明,有些学校的榜样教育依然没有摆脱以往“一厢情愿”的做法,社会、师长、大众传媒认可的榜样自然就理所当然地树立为学生的榜样,自然就“合法”地成为学校大力宣扬的榜样。学校榜样教育由于缺乏学生的有效参与,学生的喜欢程度并不高。
    对学校举办“我看偶像辩论会”之类的探讨榜样、偶像问题的活动,35.1%的少年儿童态度漠然或无所谓,12%表示“不喜欢”。对学校举办榜样事迹报告会,仅有不足半数(47%)的学生喜欢,而半数以上(53%)的同学或漠然或不喜欢。榜样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接受某种抽象的榜样,不是对学生实行意识和行为的限制,而是为了唤醒和弘扬人性中“善”的部分,使人们以优秀人物为榜样,见贤思齐,不断完善自我。但有些地方在榜样宣传与塑造的过程中,很少看到学生参与的身影,他们仅仅是充当了“观众”,被动地接受学校制度性的安排。这种教育方式违背了道德教育的初衷,不利于受教育者道德的发展,更不可能从内心去学习榜样的优点,甚至还会反感与厌恶。调查中发现,85%的少年儿童赞同“重要的不是树立什么榜样,而是让我们去寻找思考”这一观点。
对学校榜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认为排名前五位的是“榜样被美化、夸大”(16.1%)、“榜样教育千篇一律,没有个性”(14.1%)、“榜样的缺点被隐藏,不可信”(13.3%)、“对榜样的宣传太死板”(13.3%)、“榜样不是学生选出来的”(13%)。
    学校榜样教育作为学生习惯养成、道德内化、品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品格的塑造、情操的陶冶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榜样应该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为了某一目的,凭空捏造、任意拔高榜样人物及其事迹。只有真实的榜样,才能激起人们学习、模仿的欲望。榜样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就在于其载体榜样是真实可信的。榜样教育之所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模仿欲望,还在于榜样本身及其事迹具有超越性,所选的榜样至少应该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是出类拔萃的。因此,学校在给学生树立榜样时,不应刻意回避榜样的缺点,而应该去正视它,还原榜样的真实生活、真实学习状况,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可学可爱可亲近的榜样。
 
    九:近半数父母经常拿孩子与别人比较
    调查发现,分别有36.4%的小学生、50.4%的初中生和50.2%的高中生认为“(父母)老和别人比较,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孩子们认为这是父母给他们树榜样时存在的最突出问题;41.3%的小学生、55.3%的初中生和59.5%的高中生最不喜欢父母说“如果你像xxx一样,我就省心了。"孩子的成长需要榜样,但榜样的功能在于给孩子良好的示范和正向的激励,而不是比较,更不是攀比。否则,榜样只能让孩子反感。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很喜欢给孩子树榜样,最常被树为榜样的是他们的同学或同龄人(占39.0%),还有科学家(29.1%)、英雄(28.2%)、政治军事人物(23.2%)、文学家、艺术家、及思想家(22.9%)等。在各类明星中,只有体育明星最受父母青睐,常被选作孩子的榜样(占15.7%)。与孩子选择的榜样比较发现,在主要以身边的同学和同龄人做榜样上,父母和孩子的观点是一致的;但父母更认可科学家、英雄等杰出人物,孩子更认可歌星、影星等明星;体育明星则是亲子双方都比较认可的榜样。
    对父母树立的榜样,小学生的认同度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80.2%的小学生“敬佩,并学习他们的行为”,较初中生(63.3%)高16.9个百分点,较高中生(52.4%)高27.8个百分点。近半数高中生不认同父母树立的榜样,其中20.1%认为榜样跟自己差距太大,15.0%认为跟自己无关,8.6%表示反感。这表明,父母对小学生的榜样教育效果最好。而对于初中生和高中生,由于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逐步发展,他们不再满足于父母对榜样的描绘和解释,不轻信父母的现成结论,喜欢独立探索和思考,喜欢怀疑和辩论。这就要求父母不断调整榜样教育的方式方法,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尊重孩子的偏好和选择,肯定孩子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使其既能自由地追逐喜欢的偶像和榜样,又不至于在此过程中丧失自我和判断。
 
    十:近六成少年儿童关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
    调查发现,58.5%的少年儿童关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是少年儿童最为关注的社会人物奖项。且随少年儿童年龄增长,关注度提升,小学生有48.3%,初中生有62.3%,高中生有73.0%关注《感动中国》。《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突破过去“高大全”的典型报道模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推出了一批生活化、平民化、人性化的榜样人物,他们的故事真实感人,闪耀人性光芒,于平凡中书写崇高,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中国人,使其受到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一些学校也将《感动中国》作为学校德育的载体之一,向学生推荐观看或组织学生集中观看《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受到少年儿童的欢迎。
    少年儿童关注的其他社会人物奖项还有“抗震救灾英雄少年”(50.5%)、“十佳少先队员”(27.3%)、“十大杰出青年”(26.9%)、“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4.9%)等。
对于受到广泛宣传并入选“双百人物”的几个少年英雄,少年儿童知晓率最高的是林浩,达50.0%,其次是草原英雄小姐妹(35.2%)和赖宁(35.0%),刘文学的知晓率最低,仅8.6%。有22.8%的少年儿童不知道所有这些少年英雄的故事。
    对社会上经常宣传的榜样,48.0%的少年儿童认为社会宣传的事迹是真实的,34.3%认为有一些夸大,3.0%认为太夸张,14.7%表示不清楚。67.5%表示敬佩这些榜样,并学习他们的行为;18.7%表示敬佩,但跟自己差距太大,没法学;10.2%表示无所谓,跟自己无关;也有1.8%表示反感。尤其是高中生对社会宣传的榜样的认同度和践行度都要低一些,认为宣传真实的高中生仅有38.2%,表示敬佩并学习的也降至51.5%。高中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加大了榜样教育的难度,榜样教育常常难以深入心灵。面对社会的日益多元化和少年儿童不断成长的挑战,榜样教育只有深入探索榜样人物精神世界,才能发现可亲近的教育内涵,而这种教育内涵的挖掘更需要在少年儿童与成人世界的对话中产生,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
 
     十一:科学家黯然失色,商业英雄大放异彩
    调查发现,仅有2.3%的少年儿童选择科学家作为偶像。偶像排行榜中排名最靠前的科学家是爱因斯坦,仅居第31位,排在众多演艺明星、篮球明星之后,其次是钱学森,居第45位,其他如爱迪生(第47位)、袁隆平(第80位)、居里夫人(第81位)、牛顿(第102位)、邓稼先(第115位)、达尔文(第128位)等排名更加靠后。而同属科技领域的另一类人物在近些年却颇受公众关注,也成为许多少年儿童崇拜的对象,如比尔·盖茨,在偶像排行榜中位居第38位;在初中生眼中,比尔·盖茨(第28位)的地位甚至超过了爱因斯坦(第34位),成为最受欢迎的科技人物。其他如乔布斯、马云、李开复也成为一部分少年儿童心中的偶像。
     偶像转型背后的成功观、价值观值得关注。在“60后”“70后”的记忆中,科学家几乎曾是多数孩子的偶像,很多年轻人报考大学时会选择与科学有关的专业。而在当代少年儿童的偶像群中,乔布斯、比尔·盖茨、马云、李开复等创造商业神话的科技人物受到尊崇,彰显着少年儿童价值观的变化。当代少年儿童对乔布斯、比尔·盖茨等人的崇拜,一方面彰显了成长在信息时代的少年儿童对电脑、网络、科技等的膜拜心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们复杂的价值观,这些科技英雄不仅代表着科技的神奇、创造的魅力,还代表着商业神话,代表着财富和成功。从科学偶像到商业偶像,这是价值观的重大转型。文化学者朱大可认为,偶像从精神性转向物质性,意味着今天的偶像并不完全用于信仰,而往往用于娱乐和消费。偶像的物质化转型,实际上是精神价值丧失的结果。他的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偶像崇拜转型背后所折射的社会心态的变化。这个时代的关键词是金钱与成功,相比过去少年儿童关注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与精神追求,现在的科学崇拜往往更聚焦于个人成功本身。
 
     十二:电视和网络是了解偶像的主要信息源
    电视是少年儿童了解偶像的第一信息源(65.3%),其次是网络    (64.8%),杂志报纸(33.4%)排第三位,但远低于前两项。随着年龄增长,对电视的使用越来越少,由小学时的66.6%降到高中生时的61.3%。而对网络的使用则越来越多,在初中时达到79.7%,已经超过电视(66.2%),成为首要的偶像信息源。少年儿童的网络行为具体包括:访问贴吧、论坛、官方网站(33.3%),在综合网站浏览相关新闻报道(14.6%)、访问或者建立相关博客(8.7%)、加入相关QQ群(8.2%)。初中生和高中生访问贴吧、论坛、官方网站的比例,均较小学生高20几个百分点;在综合网站浏览相关新闻报道以及访问或者建立相关博客的比例也高于小学生,但加入相关QQ群的比例在高中反而有所下降,较小学和初中减少了约5个百分点。
    随着网络、手机普及率的不断提高,以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新兴网络媒体正日益成为少年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学习新知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借助新兴媒体,创新偶像与榜样教育形式,尤其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个性需求、不同成长阶段的少年儿童,利用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塑造出他们喜爱的偶像与榜样,为他们提供分层多元的偶像与榜样人物,让少年儿童认识、接触、了解,自主选择,并最终认同为榜样,自觉效仿与学习。同时,国家树立的成人榜样,如“双百人物”“感动中国人物”等,也要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及心理特点,推出“儿童版”进行宣传,使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更加适合少年儿童的学习需要。





 相关新闻

 当前语文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2010/10/29
 设计作业是值得教师研究的学问 2010/10/29
 校内教学如何向校外培训取经 2010/10/29
 教师必须“降格”当学生的朋友 2010/10/29
 教育时评:可怕的“备课靠百度” 2010/10/29
 “十二五”规划建议重视科教 人才强国不是梦 2010/10/29

主办:独山中学 制作:独山中学信息中心
地址:六安市独山镇  联系电话:0564-2911099
皖ICP备11001872号-1六安新闻网